3月1日,二月二龙抬头之际,合肥天鹅湖畔被一场文化盛会点燃。来自合肥、六安、淮南、蚌埠、安庆等省内多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共赴2025“江淮之春”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这一“春日之约”。这场连续举办三届的盛会,讲述着安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动人故事。

从出圈到扎根,“全域安徽”在非遗活化传承中不断拓展格局。晚会总导演徐启东用“起承转合”形容这三年的历程。2023年,以“合肥之春”开篇,巢湖民歌、庐剧等合肥本地非遗原汁原味登上舞台,让熟悉的乡音在舞台上回响。2024年,六安、淮南加入,“江淮之春”正式拉开帷幕,三地非遗携手,展现文化融合的魅力。今年,参演阵容进一步扩大,成为多地非遗的“百花园”。节目《深情的土地》中,来自安徽南北的姑娘对话,随后大别山民歌、桐城歌等四种不同地域民歌联唱,将北方的豪爽与南方的温婉融合,充分体现了安徽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而且,今年原创节目数量大增,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从裂变到共生,“跨界融合”展现出非遗的无限魅力。今年的节目涵盖黄梅戏、庐剧等11项国家级非遗及众多省、市、县区级非遗。舞台上,创新展示与跨界融合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遗风织彩》将庐阳剪纸等元素融入旗袍,让非遗与时尚碰撞;《榫与卯》用临泉杂技展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的榫卯元素,传递“和”之理念;黄梅戏与现代音乐结合的《烟雨大黄山》,以及编钟古乐与现代元素交融的《琴瑟和鸣》,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省级非遗马派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马飞连续两年参与,见证了马派皮影戏从场外市集走向舞台的过程。这一切都源于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合肥为例,丰富的非遗项目和众多传承人,为晚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探索到迭代,科技与非遗交互碰撞出精彩火花。舞美灯光总设计李小龙介绍,今年创意运用激光雕刻视觉呈现效果,前期制作耗时良久,只为舞台上的完美呈现。从2023年的超大型电影放映机等技术,到2024年的裸眼3D、冰屏技术,再到今年的AI、移动冰屏等技术,让非遗呈现更具场景感和层次感。在《戏曲奇妙夜》中,利用投影和大屏视觉技术AI复原戏曲名家演出片段,机械数控技术让冰屏幕移动,构建出徽派马头墙等场景,实现科技与非遗的完美结合。

此外,“江淮之春”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取消主持人串场,让非遗传承人及表演者讲述;将非遗与神话传说、国潮动漫融合,“孙悟空”“哪吒”现身舞台;集合多地非遗打造非遗大集,吸引了众多观众,包括首次现场观看戏曲的外籍留学生多哈。
三年来,从“合肥之春”到“江淮之春”,文化版图不断扩大,对非遗“活在当下”的追求始终不变。正如徐启东所说,希望让非遗在春天释放,让江淮大地成为非遗的春天。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将在更多人的热爱与实践中,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