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颍州区在‘四事四权’工作法推广运用过程中,网格更实了,人员整合更科学,矛盾化解更有效,办事程序更规范,基层治理更扎实,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要把推广运用‘四事四权’工作法作为村(社区)书记是否敢于把权力晾晒在阳光下的试金石,作为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是否敢于抓村(社区)书记的试金石。”4月2日,在阜阳市颍州区“四事四权”工作法推广运用情况报告会上,阜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颍州区委书记段相霖这样强调和要求。
“四事四权”工作法是颍州区西湖镇白行社区干部群众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优秀工作法。“四事”,即网格管事、五老调事、支部说事、群众议事;“四权”,即保障群众对村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2022年5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到白行社区调研时,对“四事四权”工作法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省推广这一工作法。2022年6月,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治理的意见》,在全省有序推行“四事四权”工作法。作为“四事四权”工作法的发源地,颍州区坚持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足功夫,已然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放眼全区各地,如今已全面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基层实际、以人为本的新路径。
延伸服务“触角” 切实为民解忧
“多亏了网格员从中调解,困扰我们两家很久的土地纠纷问题,现在得到了圆满解决。平常身边的小事,网格员也都能帮上忙,俺们觉得很暖心!”
近日,家住王店镇韩寨村的居民甘某,谈及村里“网格管事”给自己解决的“烦心事”,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2023年12月,甘某向韩寨村网格员肖汉武反映,自家与村民方某交界土地被方某占用。在接到反映问题的第一时间,网格员肖汉武便将双方当事人甘某与方某召集到一起了解情况。经过确认土地确权本和实地测量,甘某与村民方某的耕地相邻,方某种植时,确实占用了部分甘某的耕地。
网格员肖汉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村民方某按照实地测量的情况将占用甘某的耕地归还,并在双方土地测量的交界点上打上定点,至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本庄。困扰在甘某心头这件“烦心事”,也终于得到了解决。
“网格说事”,是“四事四权”工作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延伸服务触角、为民排忧解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颍州区将“四事四权”工作法与开展主题教育相结合,坚持完善基层治理“一张网”,划分基层治理网格3067个,建立网格员队伍4641人、推动842名政法干警进驻网络。
截至目前,全区通过网格管事解决问题5536件、“五老”调事1265件、支部说事1662件、群众议事570件。通过“四议两公开”研究决定村级重大事项806次,创新开展拎包巡察、特约督办、专班盯办,清单化、闭环式化解信访问题。2023年全年,颍州区全口径信访总量3525件,同比下降(去年同期4724件)28.38%,降幅排名全市第一。
“三治”有机融合 提升服务质效
2023年10月,在颍州区依心明园小区经营着一家电脑维修店的岳先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早上拉开卷帘门准备营业时,他突然发现,店内污水横流、臭气扑鼻,原来是屋顶的污水管道意外脱落导致,导致店里的部分电脑、设备也因渗水而报废。
面对眼前的情况,岳先生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岳先生初步核算店里电脑、设备等,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万4千元,然而后续的责任认定和损失赔偿却迟迟没有进展。为了解决问题,岳先生店铺所在的新阳社区主动介入,先后与岳先生、楼上住户对接沟通,随着又组织了警民议事会、律师调解会等。
眼看问题马上得到化解,岳先生店铺楼上的户主韩大爷,面对要承担的赔偿责任却是一筹莫展。韩大爷老两口平时主要靠收废品、捡垃圾为生,家中生活比较困难,难以支付赔偿金。社区工作人员随后又开始了一次次的走访和耐心沟通,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大家决定“各让一步”。“商户老板让一点,楼上住户出一点,房东房租免一点。”
两个月后,社区将通过该方式筹集的9000元资金用于岳先生设备受损赔偿,同时考虑到楼上住户韩大爷一家的实际经济问题,又联系了区住保局提取公共维修基金,对老旧管道进行更换,最终消除了隐患问题。
“在基层矛盾调解中,既要讲德治,也要讲法治,才能让居民自治更加融洽。”事后,新阳社区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也正是一群人的相互理解和让步,最终让“糟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据了解,近年来,颍州区在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五老”乡贤优势和社会法治力量,实现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依托基层党群便民服务,颍州区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功能,倾力打造“板凳会”“庭院恳谈会”“邻里和睦亭”“亲和议事厅”“社区广场会议”等群众共商共议平台,化解基层矛盾纠纷9033件。选聘3185名“五老”人员,成立“五老”调事室、“五老”茶话会等议事组织,利用威望、经验等优势参与村级矛盾调解。
同时,不断强化法治保障,强化专职人民调解队伍建设,率先建成全市首个“法官工作室”,成立6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172个村(居)调解委员会和百姓评理说事点,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14个,配备24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形成政法干警、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等多方联动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格局。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个,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
弘扬正气,德治为先。近年来,颍州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完善“一约四会”119个,入选中国好人1人、安徽好人1人,推选星级文明户115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常态化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文化娱乐、“讲文明树新风”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弘扬真善美,育成新风尚。
搭建多元平台 议事更加便捷
改良“群众议事”模式,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探索完善民意调查、征求意见、村民表决、监督回访等议事流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项目、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需求梳理出来,作为“群众议事”的内容,让群众的诉求得到“发声”,实现由村(社区)“替民作主”到群众“自己作主”。
创新“群众议事”形式,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村(社区)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在帮助群众答疑解惑的同时,有效拉近了干群关系。如西湖镇大许村“板凳会”、京九路街道新阳社区的小广场会议、清河街道的“亲和议事厅”等,议事形式灵活、接地气,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丰富“群众议事”内容,围绕村(社区)综合治理、民生项目建设、移风易俗、信访矛盾等问题,积极开展“群众议事”。如三合镇三星村坚持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尊重了群众主体地位,实现了群众信访事项数量下降和群众满意度提升。
在“四事四权”工作法的助力下,如今在颍州区,基层矛盾化解呈现了喜人的“721”现象,即:70%的问题通过网格管事和“五老调事”得到化解,20%的难题通过支部说事和群众议事得到解决,10%的棘手问题通过镇村联动机制有效解决,切实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多元化矛盾化解大联盟,有力推动了信访源头治理。(王东方 赵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