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忙的芜湖港。
一艘装载着光伏组件的货轮从芜湖港启航,经长江黄金水道直抵上海洋山港,最终发往荷兰鹿特丹。与此同时,合肥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上的一组加密数据正以光速穿梭于长三角城市群。这两个跨越物理与数字空间的画面,恰是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陆海联动、虚实共生”的生动缩影。
作为长三角唯一的中部省份,安徽正以产业升级重构价值链条、以科创聚变突破地域边界、以生态共治重塑区域关系,在长三角巨轮上书写着从“旁听生”到“上进生”的故事。
产业协同:链式反应锻造新增长极
安徽以“链式突围”打破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定式,202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3.6%,在与沪苏浙的深度耦合中构建起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合肥—上海”双核驱动下,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蔚来汽车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与江苏昆山电驱系统供应商形成“4小时供应链生态圈”,全年开展长三角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超千场。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达35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4万辆,均居全国第2位;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

在位于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总装三车间内工作。
走进科大讯飞长三角总部基地,研发总监陈琳展示了实时转写的沪皖远程会议系统。这个覆盖三省一市的AI协作网络,每月处理超百万次跨区域技术对接。在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正与埃夫特智能装备联合攻关减速器技术,而试验车间使用的精密仪器来自苏州工业园区。这种“上海头脑+江苏手脚+安徽制造”的创新组合,正在重塑区域分工逻辑。
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让超常规发展皖北有了更好的机遇、更好的条件、更大的可能。
皖北地区借势打造千亿级零部件产业集群,2024年,吸引合盛硅业等23家长三角企业落户,全年项目投资总额达1.2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37%。
此外,依托长三角农产品流通体系,安徽创新构建“基地直采+冷链快运”模式。阜阳黄牛肉通过沪苏浙冷链物流网络实现12小时直达盒马鲜生,带动2024年皖北农产品长三角销售额同比增长47%。在沪苏浙市场反哺下,安徽新建100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黄山茶叶、砀山酥梨等地理标志产品溢价率提升25%,形成“皖美农品”品牌矩阵。
作为长三角算力网络重要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2024年完成华为云华东基地三期建设,总算力规模达3000P,承接上海、杭州等地30%的AI算力需求。通过“东数西算”战略,安徽为长三角数字经济提供底层支撑,全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
未来,在推动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产业链融合与升级的过程中,我省将继续聚焦于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强化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深度整合与无缝对接。通过技术合作、资源共享与市场共拓,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科创共振:尖端科技驱动聚变效应
安徽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框架下实现创新能级跃迁,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1152.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56%,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7位,创新,正在成为安徽的对外“名片”。
此外,长三角科创云平台深度整合区域资源,安徽86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实现跨区域共享,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稳态强磁场装置全年为沪苏浙企业提供超1.2万小时服务,助力上海新材料企业研发效率提升40%。合肥先进光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大科学装置集群,成为长三角基础研究的“公共实验平台”。
围绕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硬科技”领域,皖沪苏共建9个联合实验室。2024年成功攻克量子计算纠错编码技术,相关成果在合肥量子城域网实现全球首例商用。
在低空经济新赛道,芜湖与虹桥国际商务区共建长三角低空经济走廊,开通全国首条跨省无人机物流航线,年货运量突破50万件。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要走出去,交朋友,扬“皖”所长,兼收并蓄,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在合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站在合肥科学岛上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内,屹立着直径15米的真空室组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张涛介绍:“这个‘人造太阳’的零部件,60%的供应商来自沪苏浙。”这个细节,恰是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独特位势的缩影———既是尖端科技的策源地,又是区域协同的受益者。
安徽共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建立人工智能等4个产业联盟,去年全省在建亿元以上项目中,实际到位资金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人才“四个净流入”。
在人才方面,长三角“人才飞地”模式深度实践,中国科大上海科教基地集聚沪上高端人才300余名,合肥高新区在上海张江设立“反向飞地”,实现“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安徽”的协同创新。2024年三省一市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超2000名,技术人才跨省流动障碍消除率达95%。
当上海的金融、江苏的制造、浙江的数字经济与安徽的科创在长三角这片区域中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动态平衡中的安徽角色,正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密码。
向上求索,创新为安徽传统产业发展谋势;向下兼容,创新为安徽新兴产业谋事;向外开放,创新为安徽未来产业赋能谋实。
环境共治:生态IP铸造共同记忆
在黄山市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智慧调度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据讲述着另一种协同故事。
淳安县派驻干部徐伟每天都查看实时水质监测:街口断面总磷浓度0.02mg/L,优于考核标准。上游的有机茶园和下游的千岛湖旅游,通过水权交易实现了价值转化。
傍晚漫步江畔,杭州来的游客李女士向记者说:“这里的山水不再是安徽的‘后花园’,而是长三角共同的生态资产。”
新安江生态补偿3.0版创新“水质对赌+产业反哺”机制,皖浙共同出资15亿元生态基金,带动黄山、杭州开通10条水上旅游专线,沿线民宿入住率提升63%。2024年生态补偿机制扩展至滁河、青弋江流域,形成“一江清水三省共护”的新格局。

黄(山)千(岛湖)高速串联起黄山与千岛湖两大黄金旅游景区。
当新安江—千岛湖生态廊道成为长三角“最美会客厅”,安徽正用生态价值转化书写长三角一体化新范式。
此外,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安徽分中心建成投用,实现241个大气监测站数据实时共享。2024年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38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0起,PM2.5平均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在六安,大别山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2024年完成首笔碳汇交易,2.3万吨林业碳汇被上海企业认购,价值138万元。皖南山区创新“生态银行”模式,整合2000亩碎片化林地打造长三角康养基地,吸引沪苏浙资本32亿元。巢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带动沿岸发展绿色农业、湿地旅游,年综合收益超50亿元。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领域,生态环境共治不仅是区域协同的“必答题”,更是铸造长三角共同生态记忆的关键路径。安徽省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和制度创新实践,在长三角环境共治中逐步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生态IP”,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从新安江的碧波到长江岸线的绿廊,从大别山的林海到巢湖湿地的飞鸟,安徽正通过环境共治实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长三角的共同财富。
从大科学装置的星辰大海,到新安江畔的桨声灯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突围实践,正在改写“中部省份”的传统叙事。当芜湖港的货轮鸣笛启航,当量子密钥在光纤中穿梭,当新安江的碧水倒映出沪杭的轮廓,当徽派马头墙的倒影与上海外滩的霓虹在长三角水系中交融,安徽,正以科创为帆、产业为锚、生态为舵,在长三角巨轮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