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生万物,勃发生机。在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经济的“明媚春光”。本报记者深入经济建设一线,通过调研式采访挖掘,感知经营主体奋力往前赶的昂扬气势,推出“安徽经济新春面面观”系列报道。本系列报道从企业、产业、投资、环境、外贸和消费六个视角,探寻安徽经济发展态势及成效。
传统产业“登云”,新兴产业“成势”,未来产业“进位”。
在安徽,产业发展从来不止一条路。
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强调,要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江淮大地,这里正以产业升级的“关键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登云上数 传统产业“老树新枝”
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祥三宝”),传统纺织业“千人纱、万人布”的生产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的大型纺织设备,仅需5名工人便能轻松驾驭,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自动化生产。
近日,工信部发布2024年“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名单,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功能性纺织品柔性智能产线”赫然在榜。
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吉祥三宝高科纺织5G智能工厂已入选工信部《2023年5G工厂名录》。目前,公司关键装备数控化率100%,设备综合效率提升5%,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达到95%以上;生产效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制造周期缩短1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40%以上,不良品率下降25%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5%。
数字化转型为吉祥三宝这一传统纺织企业插上了智慧双翼,而这也是安徽传统产业“登云上数”的缩影。
2024年,安徽97.3%的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改造,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8943家,69.5%的规上企业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安徽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千万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升至全国第3位。
走进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铜业分公司(以下简称“金冠铜业”),机械臂精准抓取铜阳极板,AGV无人车穿梭运送物料,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着生产动态。
“作为传统的铜冶炼企业,我们一直在探索转型升级。”企业负责人介绍,2024年,金冠铜业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2024年5G工厂名录》。“通过改进工艺,我们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一年可发电2.3亿千瓦时。”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创建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园区,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个全覆盖”阶段性目标。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安徽正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将传统产业培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沃土。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正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两大方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集群发展 新兴产业“摇曳生姿”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台台精密且先进的机械设备整齐摆放,技术工人正加紧安装调试新设备……位于池州经开区的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芯电子”),车规级6英寸晶圆设计制造项目计划于近日开始试生产。
“公司瞄准行业先进的汽车芯片设计制造技术,大力推进车规级6英寸晶圆设计制造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池州大尺寸晶圆制造的空白。”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安芯电子作为池州半导体行业龙头,也是最早入驻池州经开区的企业之一,这些年,他们见证了池州市半导体集群快速崛起。
据了解,该集群以池州经开区为核心,辐射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青阳经济开发区。以高芯众科、钜芯半导体和铜冠铜箔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共同构建起涵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以及智慧应用等环节的完整半导体产业生态链。
独行快,众行远。安徽正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奠基。
合肥人工智能、智能语音集群分别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
以合肥、滁州为引领,芜湖、宣城、阜阳、淮南等地特色布局,安徽已完成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系统集成及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
2024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产量达357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9;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4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8,聚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安徽汽车产业正实现产业规模跃升、新能源化转型加速等多点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今年全省第一批开工的622个项目中,投向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55.3%。
当前,安徽正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路径,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了一批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创新领航 未来产业“风生水起”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仅需一张量子SIM卡,就能实现量子技术带来的通话保密效果;下载量子相关APP,就可以实现信息的“阅后即焚”,信息安全无忧……从遥不可及的前沿科技,到逐步商业化,量子技术正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依托“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墨子号”量子卫星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安徽成为国内最早布局量子科技与产业的省份之一。
如今,安徽正加速培育以“量子+”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多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大量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安徽布局未来产业既有敢为人先的胆识,亦有“无中生有”的实力。
2024年岁末,深空探测实验室合肥总部科研办公区正式揭牌。在产学研加速协作下,围绕火箭运载、深空资源勘探、深空互联网、高端仪器、关键材料等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正加速涌现。近年来,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银河航天等一批商业航天代表企业纷纷落户安徽,已逐步形成涵盖卫星制造、数据应用、航天器研发到商业航天服务的产业链条。
2025年伊始,在合肥科学岛,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超1000秒的世界纪录,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贡献关键技术。依托这一优势,合肥正加速建设聚变新能源研究中心,推动超导材料、等离子体控制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2025年,安徽将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建设一批未来场景实验室、试验区,将合肥滨湖科学城打造成前沿科技转化首发应用区,力争全省未来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
【记者手记】
不论是“登云起舞”让老树发新枝,还是新兴产业集群的“众行远”,亦或是“敢为人先”的未来产业布局,产业跃迁的背后,是政策的前瞻布局,是企业的勇于破局,更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探索。以坚持创新为不变,应市场之万变。产业发展一线,轰鸣的机械与跃动的数据流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共同奏响了产业跃迁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