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流经济门户
投稿地址:ahjjb2006@163.com
首页 > 文化
寻访藏书家 | 期刊收藏家童忠全的“纸上春秋”
藏书报 日期:2025-05-16 20:22:45

图片

图片

在数字阅读浪潮汹涌的今天,像童忠全这样执着于纸质文献的收藏家仍然不少。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就是他们执着于此的情结与坚守,还有其藏品在当代区别于数字文献的独特价值。我们所采访的老期刊收藏家童忠全,以近50年的光阴,在泛黄纸页间,默默构建了一座新中国期刊的“纸上博物馆”。在合肥一所朴素居室里,童忠全俯身整理着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期刊,它们如同时间的信使,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文 | 《藏书报》记者冯惠丽

初心萌发:

从读者到藏家的蜕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迎来了我国期刊业的新生。童忠全,一个忠实的读者,常常光顾报刊门市部,每当见到新创刊或复刊的报刊,他都会欣然购下。那些文采斐然、激情洋溢的美文,更是他心中所爱,被他单独珍藏,以便再次回味。

然而,真正的转变发生在1986年。那一年,童忠全踏入了报社的大门,尤其是1991年进入期刊社工作后,他对期刊的创刊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2年之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这些珍贵的创刊号。在他看来,期刊不仅是纸张与油墨的组合,更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

图片

童忠全的藏书室

他在期刊社一干就是13年,与期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收藏期刊的兴趣越发浓厚了。但中国的期刊浩如烟海,要想以个人之力完整收齐绝无可能。收藏期刊创刊号,倒是一种“柳暗花明”的选择。

创刊号收集到一定规模后,童忠全又开始关注起期刊的试刊号、增刊号、改刊号、停刊号、复刊号,因为它们是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个个重要时间节点。这样,他的期刊收藏范围逐步扩展到“里程号”方面。

2005年以后,尽管童忠全离开期刊社到政府部门工作,但他对期刊“里程号”的收藏仍保持着浓厚兴趣,没有半分减弱和间断。童忠全坦言,他一开始走上期刊里程号收藏之路正是因为兴趣,虽后来成为职业需要,“但兴趣是最重要的,将伴我终生。”


珍藏图景:

构建期刊的时光档案

“这些文献组合起来,就是一部部鲜活的历史演进史。”童忠全现在收藏的期刊“里程号”,包括试刊号、创刊号、增刊号、改刊号、复刊号、停刊号等共有7000多册,其中大多数都是通过旧书摊觅得,或是通过书店邮局购买、友人赠送、藏友交换、网购等渠道获得。据童忠全介绍,目前他收藏的较为珍贵的期刊创刊号有:《学习》《新华月报》《中国工人》《中国农报》《人民音乐》《译文》《中国语文》《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旅行家》《新港》《雨花》《知识就是力量》《无线电》《建筑学报》《学术月刊》《收获》《文艺学习》《装饰》《大众摄影》《红旗》《解放》《群众》《文学研究》《文史哲》《中国摄影》《电影文学》《儿童文学》《科学实验》《化石》《十月》《当代》《随笔》《读者文摘》《读书》等。

“我一开始对品相、价格比较在意,品相不好、价格过高的一般都没有买,因而失去不少珍品。”此后,由于经历、精力、财力等原因,他转而将新中国期刊“里程号”作为自己的收藏专题。特别是新中国期刊史上出现的第一种类型的刊物,更会引起他的注意。

童忠全着重强调期刊“里程号”的重要性,“期刊的创刊号、复刊号、停刊号等,反映了一份期刊的生命历程,在其发展历史中具有标志性、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期刊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收藏价值。”


淘书苦乐:

冷摊寻珍的寒暑春秋

在收藏、研究期刊的道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给了童忠全很大帮助,他向记者介绍了几位堪称“引路人”的友朋,“如现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的彭卫国、曾任上海图书公司期刊收购部主任的陈克希,皆在期刊收藏中给予我不少重要指点;《藏书报》总编辑王雪霞、《马钢日报》副刊部主任董镜屏多次鼓励我将研究期刊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南京鼓楼医院的黄豆豆帮我从网络、旧书摊上寻觅期刊;合肥市邮政局报刊门市部的周莉,凡是报刊门市部新到的创刊号,都会给我留出来一份。这些朋友对我的帮助都让我非常感激。”

为了淘到心仪的期刊,童忠全时常流连于旧书摊之间。无论春夏秋冬,他总能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踏上寻书的旅程。旧书摊上的书刊,如同一座座宝藏,等待着他去发掘。

图片

童忠全的部分藏书

然而,淘书刊并非易事,寒来暑往,冰霜雨雪,童忠全却从未退缩,他凭借着眼力和机遇,淘到了许多物美价廉的书刊。每当将一份期刊的“里程号”完整地收集在一起时,他心中总是充满了成就感。童忠全流连旧书摊,旧书摊也成就了他。在杂乱无章的旧书摊,他屈身弯腰,一本本地去翻腾,往往会弄得一身灰土,满手乌黑。时间一长,难免会腰酸背痛,头昏眼花,有时好不容易翻拣了几本书刊,可摊主索价太高,辛苦半天只好作罢。“更多时候拎着买好的沉甸甸的书刊,不舍归家,还在一家家地逛着。”

时移世易,如今尽管在网上也可以方便快捷地淘到书刊,但童忠全还是喜欢在书摊上亲手挑选,“这样虽然辛苦点,但可以直观地看到书刊的品相,还可以凭借自己的眼力和机遇,淘到心仪的书刊,增添一份乐趣。”当零落在书摊的期刊完整地变为书架中的藏品,童忠全认为,自己多年来的坚持被赋予了具象化的意义。


以刊为友:

跨越半生的文化守望

全面完整地探寻一份期刊的生命历程,了解梳理其成长发展史,知晓创办一份期刊的艰辛,特别是一些期刊,历经多次停刊、复刊,其创办人员坚韧、奋斗的精神无不令人感动。童忠全研究这些期刊的历史,不仅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更学习、借鉴到了他们的办刊经验。“期刊是时代的晴雨表。新中国的期刊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缩影,一些期刊创刊、停刊、复刊的历程,可折射出新中国历史的片段。我研究期刊‘里程号’,也可为我研究新中国的历史提供佐证。”

童忠全最初收藏期刊也曾经走过弯路:贪多,苛求品相。因此,错失了不少珍贵期刊,也收了不少普通期刊。时间长了,他有了专题方向,有了精品意识。他也向收藏界的后辈分享经验:“平时要多读书,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及相关背景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心中有数,充分掌握一份期刊的史料,而且可以在旧书摊上快速地寻找期刊‘里程号’,很多期刊创刊时在封面等处有醒目的标识,很容易识别,但有一些期刊并不标明,还有停刊号,不少期刊是突然停刊的,事先并没有预告;有的终刊号,事先也没有注明,要准确地识别它们,就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童忠全总结道,在旧书市场寻找期刊时,眼要准、手要快、腿要勤。买回期刊后,过一段时间要系统整理一下,将它们分门别类保存。

童忠全认为收藏期刊的最高境界是要成为期刊的研究者,要出成果,要让沉睡的资料鲜活起来。以前由于忙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来撰写文章,每年他只是零星地写几篇。退休后,终于有了相对集中的时间,读书、写作成了他现在的“主业”。“我准备系统整理自己的藏品,分成几个专题加以研究、出版专著,与社会公益爱好者携手共建一座中国期刊'里程号'资料馆。”

图片

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余昌祥为童忠全颁发荣誉证书。


童忠全就是这样一位专注、钟情于期刊收藏的藏家,他坚持藏研一体,在收藏期刊后,一定会通过深度阅读研究,将知识为己所用,再将所得以文字形式产出,“写作是深层的阅读、有效的研究。写作期刊‘里程号’方面的文章,不同于期刊评论,史料是第一位的,评论是第二位的,所写文章要有文采、史料、哲理。行文要讲究文采,不能干巴巴地平铺直叙,最好有点散文的韵味;一定要详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实物;另外要体现思辨性,读后给人一些启发。”

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往往拥有较为庞大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期刊,受众更多。童忠全很关注期刊收藏市场的持续发展,他认为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培养人们的阅读、收藏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这支队伍中来。“新中国的期刊离我们生活最近,收藏门槛相对较低,赝品较少,相比之下容易入手。我希望社会上能够营造起收藏期刊的氛围,经常利用讲座、展览、拍卖等形式,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同时动用舆论、出版界的力量,对期刊收藏与研究给予关心支持。”

 
作者: 责编: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