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推动“老树发新芽、树林变森林、小树变大树”。安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加力突破。
2025年是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2月25日,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奋发有为往前赶”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介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安徽将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汇聚更多“压箱底”的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营造全链条创新生态,着力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问题。
向“高”攀登
“不出园区就能造一架飞机。”走进位于芜湖市湾沚区的芜湖航空产业园,随处可见各类大大小小的航空类企业。截至目前,这里已集聚航空新材料、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通用航电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涵盖研发、制造、维保、运营、培训、物流等全产业链,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
低空经济是未来产业重要赛道,芜湖航空产业园更是安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安徽坚持高位推动,加强创新引领、规划引导、政策协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3%。当前,我省量子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第1位,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
“2025年,我们将大力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陈军表示,安徽将制定出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2.0版意见。用足用好省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工具协同,统筹用好政府资金、科创金融,加快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募投运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向“智”发力
“通过智能车货匹配系统,货主用户直接采购车辆运力资源,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为货主企业节省了5%—20%运输成本,同时也解决了车主空车待货、空驶回程等问题;通过集采服务平台可为用户节省了1%—3%的采购成本。”安徽共生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新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年来,共生物流已为4000家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及30万多车主提供服务,大幅降低物流与供应链成本,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
安徽围绕新兴产业集群,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态,引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省发改委副主任钟岚表示,2024年,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年新培育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067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6%、增速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新增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2家。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智慧供应链、AI智能检测等新业态新模式,争创国家新一轮“两业融合”试点,2025年,安徽计划打造省级标杆单位30家左右。
向“绿”而行
311家国家绿色工厂、31家绿色工业园区、5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在安徽,绿意盎然的不止于田间地头,更在产业一线。
“我们依托多年来的技术储备和装备改进,前瞻实施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生产能耗降至每年1.73万吨标煤的超低水平,度电产值达200元以上;同时形成每年4万吨标煤的对外供热能力,真正实现了‘负能耗’的冶炼生产。”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传统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生产商,经资产重整和环保改造后“涅槃重生”,如今已成为国内排名第一的矿炼阳极铜供应商。
目前,该企业正全面打造“风光储一体化”绿能利用系统,已建成并投运安徽省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再加上直购绿电累积的绿证,自今年起,我们将建成从‘大门’到‘大门’的‘零碳工厂’!”李智说。
近年来,安徽以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为引领,大力实施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建设,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十四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超全国同期降幅4个百分点。2025年,安徽将坚持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降碳升级改造。